流行性感冒知識
(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暴發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雖然大多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現肺炎等并發癥可發展至重癥流感,少數重癥病例病情進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和/或多臟器衰竭而死亡。重癥流感主要發生在老年人、年幼兒童、孕產婦或有慢性基礎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發生在一般人群。
2017年入冬以來,我國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動水平上升較快,當前處于冬季流感流行高峰水平。全國流感監測結果顯示,流感樣病例就診百分比和流感病毒檢測陽性率均顯著高于過去三年同期水平,流感活動水平仍呈現上升態勢,本次冬季流感活動強度要強于往年。
一、病原學
流感病毒屬于正粘病毒科,為RNA病毒。根據核蛋白和基質蛋白分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亞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對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劑敏感;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條件下30分鐘可滅活。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流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傳染源。從潛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傳染性。受感染動物也可成為傳染源,人感染來源動物的流感病例在近距離密切接觸可發生有限傳播。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續排毒3-6天,嬰幼兒、免疫功能受損患者排毒時間可超過1周,人感染H5N1/H7N9病例排毒可達1~3周。
(二)傳播途徑
流感主要通過打噴嚏和咳嗽等飛沫傳播,也可經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動物或受污染的環境而獲得。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種流感疫苗可有效預防相應亞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癥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較易發展為重癥病例,應給予高度重視,盡早(發病48小時內)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進行流感病毒核酸檢測及其他必要檢查。
1.年齡<5歲的兒童(年齡<2歲更易發生嚴重并發癥);
2.年齡≥65歲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狀況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除外)、腎病、肝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應用免疫抑制劑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4.肥胖者[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于30,BMI=體重(kg)/身高 (m) 2];
5.妊娠期婦女。
三、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
潛伏期一般為1-7天,多為2-4天。
(一)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肌痛和全身不適起病,體溫可達39-40℃,可有畏寒、寒戰,多伴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適等。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
部分以嘔吐、腹痛、腹瀉為特點,常見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兒童。
無并發癥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發病3-4天后體溫逐漸消退,全身癥狀好轉,但咳嗽、體力恢復常需1-2周。
(二)并發癥
肺炎是流感最常見的并發癥,其他并發癥有神經系統損傷、心臟損害、肌炎、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和膿毒性休克等。
1.肺炎
流感并發的肺炎可分為原發性流感病毒性肺炎、繼發性細菌性肺炎或混合性肺炎。流感起病后2-4天病情進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復期后病情反而加重,出現高熱、劇烈咳嗽、膿性痰、呼吸困難,肺部濕性羅音及肺實變體征。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多,以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為主。
2.神經系統損傷
包括腦炎、腦膜炎、急性壞死性腦病、脊髓炎、吉蘭-巴雷綜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等。
3.心臟損傷
心臟損傷不常見,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見肌酸激酶升高、心電圖異常,重癥病例可出現心力衰竭。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臟病相關住院和死亡的風險明顯增加。
4.肌炎和橫紋肌溶解
主要癥狀有肌痛、肌無力、腎功能衰竭,血清肌酸激酶、肌紅蛋白升高、急性腎損傷等。
5.膿毒性休克
表現為高熱、休克及多臟器功能障礙等。
(三)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常規:白細胞總數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癥病例淋巴細胞計數明顯降低。
2.血生化:部分病例出現低鉀血癥,少數病例肌酸激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乳酸脫氫酶、肌酐等升高。
3.病原學相關檢查:
(1)病毒核酸檢測: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檢測呼吸道標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氣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病毒核酸檢測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最好,且能區分病毒類型和亞型。
(2)病毒抗原檢測(快速診斷試劑檢測):快速抗原檢測方法可采用膠體金和免疫熒光法。由于快速抗原檢測的敏感性低于核酸檢測,因此對快速抗原檢測結果的解釋應結合患者流行病史和臨床癥狀綜合考慮。
(3)血清學檢測:檢測流感病毒特異性IgM和IgG抗體水平。動態檢測的IgG抗體水平恢復期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顧性診斷意義。
(4)病毒分離培養:從呼吸道標本中分離出流感病毒。在流感流行季節,流感樣病例快速抗原診斷和免疫熒光法檢測陰性的患者建議也作病毒分離。
(四)影像學表現
并發肺炎者影像學檢查可見肺內斑片狀、磨玻璃影、多葉段滲出性病灶;進展迅速者,可發展為雙肺彌漫的滲出性病變或實變,個別病例可見胸腔積液。
兒童病例肺內片狀影出現較早,多發及散在分布多見,易出現過度充氣,影像學表現變化快,病情進展時病灶擴大融合,可出現氣胸、縱隔氣腫等征象。
四、診斷
診斷主要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病原學檢查。
(一)臨床診斷病例
出現上述流感臨床表現,有流行病學證據或流感快速抗原檢測陽性,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樣癥狀的疾病。
(二)確定診斷病例
有上述流感臨床表現,具有以下一種或以上病原學檢測結果陽性:
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方法)。
2.流感病毒分離培養陽性。
3.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異性IgG抗體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五、重癥與危重病例
(一)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為重癥病例
1.持續高熱>3天,伴有劇烈咳嗽,咳膿痰、血痰,或胸痛;
2.呼吸頻率快,呼吸困難,口唇紫紺;
3.神志改變:反應遲鈍、嗜睡、躁動、驚厥等;
4.嚴重嘔吐、腹瀉,出現脫水表現;
5.合并肺炎;
6.原有基礎疾病明顯加重。
(二)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為危重病例
1.呼吸衰竭;
2.急性壞死性腦病;
3.膿毒性休克;
4.多臟器功能不全;
5.出現其他需進行監護治療的嚴重臨床情況。
六、鑒別診斷
(一)普通感冒
流感的全身癥狀比普通感冒重;追蹤流行病學史有助于鑒別;普通感冒的流感病原學檢測陰性,或可找到相應的感染病原證據。
(二)其他類型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急性咽炎、扁桃體炎、鼻炎和鼻竇炎。感染與癥狀主要限于相應部位。局部分泌物流感病原學檢查陰性。
(三)其他下呼吸道感染
流感有咳嗽癥狀或合并氣管-支氣管炎時需與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相鑒別;合并肺炎時需要與其他肺炎,包括細菌性肺炎、衣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結核等相鑒別。根據臨床特征可作出初步判斷,病原學檢查可資確診。